蚊叮蟲咬|K Kwong拆解「蚊叮」成因 揭3類人易惹蚊驅蚊劑中1成分最有效
撰文: 羅嘉欣
發布時間: 2024/05/21 12:19
【驅蚊劑/防蚊/蚊叮蟲咬/惹蚊】踏入炎夏雨季,蚊蟲開始活躍,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足防蚊措施。化學博士K Kwong近日在社交平台拆解「蚊叮」成因,指出3類人最易惹蚊,而驅蚊劑中含有1成分最有效。
最新影片推介:
3類人易招惹蚊叮
化學博士K Kwong(鄺士山)近日在Facebook個人專頁發文表示,一般距離15至50米以外,蚊都可以感應到人類呼吸所產上的二氧化碳(CO2),從而會循住高濃度CO2的方向飛去。因此,新陳代謝率高的人士,如肥胖、孕婦及嬰兒較易惹蚊。
當蚊飛近5至15米距離時,蚊開始利用視覺感應反差強而以特定速度移動的物體,同時利用嗅覺分辨人體氣味。因為人類皮膚上的汗水會幫助細菌生長,細菌也會分解汗水的代謝物來吸引蚊,所以部分人的汗水化合物,如O型血、糖尿病患者,會更容易惹蚊。
而當蚊於0至0.2米距離時,蚊會利用紅外線以及味道決定目標位置,在降落皮膚上時用腳感應血管位置,再用「6支針」分別支撐吸血位和放蚊口水,細菌病毒亦會在此時透過蚊口水傳入人體。
當蚊口水傳入人體時,身體免疫系統會放出「組織胺」對抗,令人感到痕癢及皮膚紅腫。若不抓或撓傷口,就不會感到痕癢及加快消退紅腫;若傷口被撓至破損的話,細菌就會流進血液,可能會引至發炎。
驅蚊劑中含有DEET最有效
K Kwong透露,自己也是惹蚊體質,再加上皮膚敏感,基本很多防蚊產品使用後都會感到痕癢和出紅疹,因此他通常會用長衫、長褲、手襪等遮蓋皮膚,避免蚊叮。他亦提出,若要防蚊,最好使用驅蚊劑,其中最有效的成分是塗抹在皮膚上的「DEET」(避蚊胺)。
其他化學成分得唔得?都勉強得,不過DEET係最好選擇!平靚正!毒性都唔算好高。
DEET是最廣泛使用的驅蚊成分,惟接觸過量或使用高濃度的DEET產品有機會引致皮疹、水泡及令皮膚和黏膜受刺激,尤其是對兒童對象。參考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,兒童應盡量使用較低濃度(上限10%)的DEET驅蚊劑,而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不要使用。
消委會9款滿分驅蚊劑名單
消費者委員會(消委會)早前測試了市面上25款驅蚊劑,測試結果發現,當中24款樣本均能達到驅蚊效果,但在表現上仍有頗大差異;此外有1款樣本的驅蚊能力欠佳,甚至所含成分更容易吸引蚊子靠近。為此,本報挑選出9款5星滿分安全名單,供大家參考:
消委會提醒大家,消費者應按自己及家人所須選擇合適濃度。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